化解产能过剩,仍需铜管价格市场来解决
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里,解决产能过剩的最有效手段便是由市场进行自我调节。但是,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推动,而政府却往往习惯于用行政手段进行调节,使得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已经失灵。更为严重的是,政府“动手术”的对象往往是民营企业,对国企不仅下不了手,甚至还会采用行政手段给予特殊保护。最为典型的便是十年前对本铜集团的制裁,那场声势浩大的制裁据悉是为了遏制铜管业产能过剩,但事实已证明,行动并未能达成目标。究其原因,就在于本铜是民营企业,行政手段对它的打击反而给市场一种强烈的信号,使国有资本对铜管业的产能扩张更加有恃无恐,最终酿成了今日的严重后果。
近年来,每当政府需要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时,扩大铜管项目投资便成了重要选择。2012年,在经济结构调整已大势所趋的背景下,铜管业仍上马了1000亿元左右的项目,并被作为稳增长的一个砝码而得到肯定。但是,大量粗放型项目的出现只是抬高了铜管产能,却缺乏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,铜企之间只能恶性竞争、自相残杀。目前的铜管业现状,在很大程度上正是“长官意志”结下的恶果。
要化解铜管业产能过剩的问题,归根结底还要靠市场来解决。铜管业完全有条件实行彻底的市场化,但需要“壮士断腕”的勇气,要及早对行业进行结构调整,才能尽早摆脱行业危机。对于政府来说,最需要做的就是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,大刀阔斧地推进政府职能改革和国资国企改革。国有资本应逐渐减少权重,对目前的国有铜管企业可以部分参股甚至完全退出,用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则来决定铜管企业的生存。
|